400-1680-820

手机门禁-刷脸支付的深水是怎么搅浑的

2019-12-11

手机门禁-刷脸支付的深水是怎么搅浑的

外乎刷脸支付,也正是本文想要讨论的一个方向。

手机门禁-刷脸支付的深水是怎么搅浑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10月份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银联携手60余家银行联合发布一款智能支付产品“刷脸付”,简单直白,直指刷脸支付市场。

为此,“国家队”大举进军刷脸支付市场,相比过去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两强之争,在该市场尚未落座定局的情况下,未来的发展或也将迎来不一样的态势。

2019起风的一年:“青蛙”捕“蜻蜓”,“蓝鲸”跃出水面

普遍的看法,刷脸支付是移动支付市场之争的延展。

2015年春节,10.1亿次收发的春晚红包,正式刷新国民对于移动支付的印象,自此微信支付开始逼近支付宝的城围之下,两者之争愈发激烈。

此后,不可避免的市场趋势出现,微信支付增长,支付宝下滑,两者达到了一个相近的节点,两分天下。

尽管,支付宝仍然占据着大份额(超过53%)的移动支付市场,但是微信作为当前全网top 1的App,与腾讯强大的社交体系相持,对支付宝的威胁不可谓不大。

以数据来看,手机端无疑是腾讯的优势战场。

此时的阿里,似乎正在有意避开腾讯的锋芒,以支付为导向,向线下开辟新的战场。

以刷脸支付的使用流程来看,这也确实是一个摆脱手机的支付方式。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携带任何移动设备,只要刷脸识别,便可完成支付。

具体的,是刷用户的哪个“钱包”,那就取决于商家的刷脸支付设备。

2018年12月,支付宝正式推出刷脸支付设备“蜻蜓”,相比之前的刷脸机器,其在体积、价格与使用流程上都做了非常大的改进,更有向中小商家普及推广的可能。

然而,就在支付宝“蜻蜓”起飞之际,微信支付紧随其后,于2019年3月正式推出其刷脸支付设备“青蛙”,对标之下,火药味十足。

青蛙捕蜻蜓,一池塘水再被搅乱。

一方面,不管是“蜻蜓”,还是“青蛙”,两者都有意降低使用门槛,以开放的模式向市场推广旗下刷脸支付设备,不需太复杂的流程;

另一方面,在“支付”的核心层面,双方又进入了补贴战,只要用户通过刷脸支付设备向商家付款,商家便可获得相应的返利,导流之意十分明显。

“蜻蜓”飞,“青蛙”赶,2019年围绕着两大刷脸支付设备品牌,市场之下,是刷脸支付不断下沉,大规模商用化的过程。

而在10月底,银联的入局更是让市场的风口持续加剧。

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刷脸付”之后,银联与微信支付的刷脸支付终端完成聚合,由银联商务发布了旗下刷脸支付设备“全民付蓝鲸”(以下简称“蓝鲸”)。

“蓝鲸”跃出水面,在刷脸支付起风的一年,市场的风向也迎来新的变动。

此前,“青蛙”与“蜻蜓”的刷脸支付设备都只是单一的账号体系,“蜻蜓”刷支付宝,“青蛙”刷微信,泾渭分明。

如果需要交叉支付,那么只能回归二维码的形式,由用户通过手机扫描终端屏幕来完成,不能刷脸,壁垒明显。

“蓝鲸”所做的聚合,便是系统之内嵌入两套账号体系,银联刷脸付与微信支付,用户可自主选择,即一张脸在同一个设备刷两个“钱包”。

很显然,强风之下,“蓝鲸”驮着“青蛙”出场的局面对于未来刷脸支付市场的走向是一个明显的信号,终端设备的壁垒会被打破,刷脸支付迎来新的格局。

被撑大的市场风口,“橄榄型”的刷脸支付产业生态

再以近期的市场表现为例,回过头先说整个刷脸支付的产业生态。

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从上游的阿里、腾讯、银联和刷脸支付设备厂商,到中游的服务商与代理商,最后到下游的零售门店与商家,产品研发、推广、落地三个步骤似乎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但细看下来,也有疑虑。

都在说,刷脸支付很火,但如今在日常的交易过程中,使用更多的还是二维码支付,结合产业上中下游的表现,大致可以将当前的产业模型总结为“橄榄型”。

上游的厂商不多,仅阿里、腾讯与银联有能力在推行刷脸支付,第三方的设备制造虽然归属上游,但更多居于幕后,总的来说对于市场风波的影响并不算太大。

下游的商家落地,除了一些大型商超、自动贩卖机、高校食堂等有限场景,刷脸实际上并没有网络热议的那样,颠覆二维码支付,成为主流,至少目前该模式还有待市场验证。

首页 联系 电话
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400-1680-820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