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680-820

为什么大家对人脸识别的担忧如此严重?

2019-12-26

为什么大家对人脸识别的担忧如此严重?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带大家了解什么是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对输入的人脸图像或者视频流 . 首先判断其是否存在人脸 , 如果存在人脸,则进一步的给出每个脸的位置、大小和各个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进一步提取每个人脸中所蕴涵的身份特征,并将其与已知的人脸进行对比,从而识别每个人脸的身份。

广义的人脸识别实际包括构建人脸识别系统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包括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识别预处理、身份确认以及身份查找等;而狭义的人脸识别特指通过人脸进行身份确认或者身份查找的技术或系统。


为什么大家对人脸识别的担忧如此严重?

手机门禁机,手机门禁,人脸识别机

人脸识别进入社会各个角落,监管还需跟进

首先,我们承认,这的确是一项科学又便民的好技术,但并不意味着它百利而无一害。每隔一段时间,人脸识别总会以一种“负面形象”进入大众视野,被人们探讨,不久前轰动一时的“ZAO”换脸APP风波,8元3000张人脸在网上公开售卖等,不断的挑战着大众的底线。

在过去几千年的熟人社会里,脸是人与人建立关系的根本,我们凭着一张脸建立亲情、友情、爱情的关系,也凭着一张脸确立信任与合作。今天,这张脸依旧保持这些功能,但又有了新的意义。当我们的脸和个人银行账户、个人身份信息绑定在一起时,脸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脸了,其本身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信息价值,这要求我们必须谨慎对待自己的脸、指纹等个人生物信息。

其次,当AI这把火烧透了人脸识别这个狭小赛道时,先是行业外BAT等巨头携着资本、品牌力量顺势搅局;紧接着身处于这个行业的老兵也不甘示弱,纷纷“揭竿而起”,一场人脸识别登陆战就此拉开。

众多企业机构积极拥抱新技术,部分小区、学校、公司、景区等公共场所纷纷采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新技术,既方便管理,又能提高效率。只是,这些企业机构忽视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当自己手握海量个人信息时,能否保证这些信息不被泄露,不被盗用?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当一项技术令人担忧时,监管就必须有所行动,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涉及个人生物信息的技术进行行业规范,对已使用相关技术的企业单位进行审核,该取缔的取缔,该整改的整改。还应加强监管和防范,比如制定相关准入规则,规范行业标准,以法律法规为准绳,规范此类技术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人们的个人生物信息被滥用,才能真正保护大众。

但就目前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一方面,政策对隐私保护的力度还不足以震慑人脸识别的隐私泄露问题。

今年6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信息的保护要求(征求意见稿)》,其中对于生物特征识别数据(biometric data)的定义为“生物特征样本、生物特征、生物特征模型、生物性质、原始描述数据的生物识别特征,或上述数据的聚合”,而“人脸”被列为可据以对个体进行识别的生理特征之一。然而,对于承载人脸图像的照片是否会被认定为个人敏感信息,我国目前尚未予以明确。

根据欧盟地区的数据保护法《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规定,面部图像(facial image)构成特殊类型个人数据下的“生物识别数据”,进而相较于一般个人数据受制于更高的保护要求。根据其定义,“生物识别数据”是指经由特定技术处理,获取的有关自然人身体、生理或行为特征的个人数据,并且该个人数据能够识别或确认特定自然人。GDPR进一步指出,处理照片并不当然地被认为是处理生物识别数据,而仅在当通过特定技术方法对照片进行处理,使其能够识别或确认特定自然人时,才被视为构成生物识别数据。

因而一般而言,包含人脸图像的照片在性质上并非当然构成受到更高保护程度的生物识别信息/个人敏感信息,而是当经由特定技术处理后能够使其具有可识别个人身份的属性时,才会受制于更高的合规要求。

另一方面,企业对于隐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公众对于隐私保护的意识也有点姗姗来迟。

目前市场上兜售的人脸照片大多用于训练人脸识别模型。需要训练人脸识别模型的,是做人脸识别技术的科技公司。人脸识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目前最活跃的应用领域之一,数据量越大,越有助于训练出更精准的识别技术。

数据量越大,保护隐私就成了更难解决的问题。更何况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进入“井喷期”,“挂羊头卖狗肉”的产品不少,存在较大的产业泡沫。以最常见的“考勤机”为例,价值数百元至上万元不等,一些畅销的“千元机”,只要脸部采集的数据能吻合六成以上,便能认定是同一人。市场良莠不齐,很多打着“人工智能”旗号的人脸识别技术真假难辨,趁火打劫。

数字联盟联合创始人刘晶晶提到:“一般来讲,上市公司一般是有完整的安全团队的,但有的企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安全和风控意识还是比较薄弱,可能公司的风控团队仅仅只有一两个人而已,甚至缺乏完整的设备、账号和人脸认证等安全机制。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不管是互联网巨头还是人工智能独角兽,都热衷于跑马圈地做大业务,对数据安全的投入却少之又少。这是当前信息泄露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一旦有人越轨,我们的信息就容易泄露。”

监管不到位,企业隐私保护重视程度不足,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尚在觉醒期,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自救——反其道而行之,既然你有办法“偷”我的信息,那我也有办法“骗”过你。

殊不知,却让大众担忧的情绪更甚。

关键词:手机门禁 手机门禁机 人脸识别机

首页 联系 电话
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400-1680-820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