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PI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是新鲜的是API现在的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从前,而且它演变成了一种经济形态。
1.巨头们正在变得更加互联互通,或者说巨头们正在试图把自己变成“超级枢纽”,增强生态之间的流动性。
2.因为在转战互联网下半场的过程中,巨头们的业务范畴从to C到toB,势必将建立全新的供需关系。
3.虽然API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是新鲜的是API现在的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从前,而且它演变成了一种经济形态。
4.在API时代,物联网企业需要简化成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技术的“新物种”。
疫情为一些事情按下了“暂停键”,不过又为另一些事情按下了“加速键”。
最近,苹果和谷歌联合宣布,将共同开发新冠接触者的追踪技术,包括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和操作系统层面的技术。鉴于目前需求迫切,该解决方案计划分两步实施,并始终确保对用户隐私的强有力保护。
首先,两家公司将于5月发布 API,让疫情相关的APP在安卓和iOS设备之间能实现互通。届时用户可通过各自的应用商店下载这些官方APP。
其次,在未来几个月内,苹果和谷歌会在底层支撑架构中,合力打造一个更广的基于蓝牙技术的接触者追踪平台。
你没看错,苹果和谷歌罕见的联手了。
鉴于巨头们的一举一动向来都会引起广泛关注,这次合作也不例外,并引起了业界的诸多讨论:比如技术上到底怎么实现,是否会涉嫌暴露用户的隐私,是否会更易受到黑客攻击等。
不过在这次合作中,还有一个视角值得关注,那就是这次合作的层面并不是“浮于”APP和单个应用,而是“深入”API和平台层面。
巨头们正在变得更加互联互通,或者说巨头们正在试图把自己变成“超级枢纽”,增强生态之间的流动性。
过去巨头们想问题的角度并不是这样,“得开发者得天下”,开发者是APP的生产源泉,而APP应用是巨头们打造生态的关键。
或许你还记忆犹新,微软的上一任CEO史蒂夫∙ 鲍尔默曾经在一次大会的演讲中“表演”了一段煽情的个人show,他几乎是失态的、声歇力竭的、大呼十多次:“开发者、开发者、开发者、开发者、开发者、开发者、开发者、开发者…”
而现在,似乎是“得API者得天下”,API的优先级,很有可能正在超越APP。
苹果和谷歌的合作,并不是第一个通过API将不同的APP应用打通的案例,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
上海、杭州、宁波3城,实现了地铁扫码支付的互联互通。这是一种什么体验?宁波人去上海坐地铁,不用下载上海的大都会APP,用宁波地铁APP就行;同理,上海人去杭州,也不用下载杭州地铁APP,继续用大都会APP就好。
在巨头们的助推下,今年API经济有可能迎来一波发展的高潮。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来讨论:
巨头的新战略:从“超级入口”到“超级接口”
最近几年,巨头们纷纷转战互联网的下半场,有人叫它“产业互联网”,有人叫它“物联网”,有人叫“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新XX”,无论叫什么,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指向同一个大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巨头们都经历着相似的业务重点转移过程:从超级入口到超级接口,从超级APP到超级API。
这是在文章《巨头下一站:从超级入口到超级接口,从超级APP到超级API》中提出的观点。
超级接口有两层含义,“超级”是指应用范围广、覆盖面大;“接口”是指一种to B的中间层形态,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业务,并不直接触达消费者。
为什么会出现超级接口的趋势?
因为在转战互联网下半场的过程中,业务范畴从to C到to B,势必将建立全新的供需关系。而在这种新型的供需关系中,to B领域的应用复杂度和项目周期与to C领域有较大不同,无法使用单纯的物联网技术就轻松实现改造各行各业。
当互联网企业面对B端和G端客户群体时,倏然在技术推进过程中感受到了巨大的“摩擦力”。
从商业格局上看,B端和G端的客户都是在现有行业中摸爬滚打多年的企业,具有丰富的积累和行业话语权,业务流程复杂、场景众多。
从技术角度观察,很多行业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流程已经形成多年,“人机料法环”等要素缺一不可,彼此无缝衔接,替换和升级的代价很高。
擅长轻量级、唯快不破的互联网企业,即便想把自己做重,可能也难于抓住头绪,超级APP的思路很难沿袭。
在to B这种技术架构众多,管理体系复杂的场景中,巨头们看到超级APP并不是一种可规模化复制的打法,因此选择“退一步海阔天空”,更底层、更通用的超级接口和超级API便成为了普遍选择。
为什么会诞生API?
API,英文全称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翻译为“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其实API概念的出现,远远早于个人计算机的诞生,更不用提网络的诞生了。
我们想象一个场景,开发者A开发了软件A,开发者B正在研发软件B。
有一天,开发者B想要调用软件A的部分功能来用,但是他又不想从头看一遍软件A的源码和功能实现过程,怎么办呢?
开发者A想了一个好主意:“我把软件A里你需要的功能打包好,写成一个函数;你按照我说的流程,把这个函数放在软件B里,就能直接用我的功能了。”
API就是开发者A说的那个函数。
可见,API不过是预先写好的代码,以实现多种系统和软件之间操作的互通性。API的使用者不需要了解另一端的系统功能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它允许任何人只要了解API的知识,就可以对API所“包裹”的程序进行调用,而这跟过去使用的每个集成应用都要开发专门程序的做法完全不同。
现如今,几乎任何程序都是相互连接的,而连接的机制就是API。
虽然API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是新鲜的是API现在的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从前,而且它演变成了一种经济形态。对速度和灵活性的需求是所有企业共同的,API已经普及到几乎所有行业,并且已经成为支持快速集成的主流方法。
从API接口到API经济
做到把API从程序接口提升为一种经济形态的,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家公司,Twilio。
也许有人把Twilio的成功归因于API的日益普及和广泛使用,其实两者的相关度不高。Twilio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他们探索了一条货币化API的道路,形成了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
在最近一个季度,Twilio的收入猛增了75%,接近3亿美元,市值约为164亿美元。你越是近距离的观察 Twilio,就越会发现它的有趣:Twilio代表了一种新型的科技公司。
简单的说,Twilio做了三件事:可编程的云通讯平台、超级网络和创新性的商业模式。
咱们把所有技术术语都拿走,Twilio做的就是为其他服务提供语音通话和发送短信的功能。
在美国,当你收到确认手机号码的短信,或者是提醒你会面信息的短信,或者是修改密码的短信,有很大概率是由Twilio发送的。
不过Twilio并不像其他提供软件服务的企业那样,有一个交互界面,让用户可以直接使用。Twilio往后退了一步,它是被其他的APP和相关的服务使用。Twilio的产品是它的API接口。
假设你是一个程序员,老板说:“我需要每天早上给用户发短信,告诉他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当然你可以选择从头到尾自己编程实现,繁琐的应对各种国际号码、规章制度等。你也可以选择直接把发短信的任务交给Twilio,自己只需要解决读取天气信息的问题。
使用Twilio就是这么简单。
Twilio还有一个奇葩的地方在于,它是基于亚马逊的AWS云服务的,在AWS之上提供API服务。Twilio在云服务的基础设施和软件服务之间,找到了自己的独特立足点。
他们把这个立足点叫做:“API即产品”,API-as-a-Product。
你可能会想,这么做岂不是风险很大,如果AWS自己直接提供和Twilio类似的API服务怎么办?实际上,AWS已经这么做了,推出了Twilio的竞品。不过AWS并没有撬动Twilio的基础,Twilio更容易上手,界面更加友好,使用更加方便。
Twilio说明了,只要做得足够好,API完全可以推动生态系统运行。
Twilio示范了,如何把API从一种技术,变成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
API经济的本质是什么?
API的普及程度已经超过预期。
研究资料显示:Salesforce已有超过一半的收入是通过API获得,eBay为60%、Expedia则高达90%...Google每天通过API处理50亿笔交易,Twitter处理130亿笔,亚马逊则每天通过API处理1万亿笔交易...
如果使用模块化的思想,暴力拆解一个APP,可以理解为一个等式:
APP = UI + 各种API
过去,我们做一款应用,所有的东西都得自己开发。现在,API可以帮你撬动这一切。
API经济的本质是,用更低成本,达成更高目的。
在API之前,你想使用别家公司的服务,你需要与那家公司谈妥合作。咱们沿用之前的例子,比如你要在APP中使用天气预报,在API并不普及的时代,你需要与天气预报公司合作、签合同,这些书面上的东西是非常繁琐的,且浪费时间。
在普及API的时代,你甚至不需要和对方见面,直接注册一个账户,申请使用API并付费之后,就可以用了。不需要签合同,不需要洽谈合作。简单、高效、快捷。
当然,如果你对一家公司API不满意,大可以去使用另一家公司的API。
对API使用方而言,API经济的确很经济,试错成本低、不会被绑定。API经济减少了不必要的环节,可以让产品快速落地。
从API提供方的视角来看,API经济的最大特点,是改变了传统软件服务商的销售模式。
传统软件服务商开展业务,很大程度上要靠销售人员。而API经济,则更注重体验和直接试用,专心做好API就好了。
因此作为API提供方,基本上不再需要销售人员,而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做好服务。
API经济将软件提供商的业务重点,从销售和技术,转向了服务。API使用方如果遇到BUG和问题,不会再有耐心等着客服慢慢解决。因为在API时代,一切可插拔,被客户抛弃是转瞬和无情的。
物联网项目的成败与API策略紧密相关
苹果和谷歌通过API牵手并不是个案,巨头们都在密切关注API经济的走势。
在2019年初,Salesforce斥资65亿美元收购了API全生命周期管理公司MuleSoft,是历史上最大的企业收购之一。MuleSoft提供的服务叫“API集成引擎”,Salesforce的收购价格为MuleSoft年收入的16倍,居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一片叫好声,认为Salesforce领到了通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船票。
另一起值得关注的大额并购是2020年1月,Visa 宣布以5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硅谷金融科技创业公司Plaid。Plaid是一家专门开发金融服务API的科技公司,它能让用户轻松安全地将自己的银行账户连接到他们想要使用的APP中。知名科技博主Ben Thompson在他的博客Stratechery中,深入分析了Visa这起并购的底层逻辑和野心。
通过这些并购,巨头们都获得了能力扩张和供需关系的转变。而对于物联网企业来讲,如何制定有效的API策略,更是成败的关键。
在API时代,物联网企业需要简化成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技术的“新物种”。
IDC在2020年初举办的策略会上,也提出了相似观点,物联网企业将成为一个数字化创新工厂。
到2024年,全球企业将开发和部署超过5.2亿个创新应用和服务,来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
善于利用API,有助于将企业内部开发或者来自外部的解决方案等多种来源的技术,整合到一个更大的系统当中,将企业打造成一个数字化的创新工厂。
根据IDC的统计,2019年企业程序库中只有20%的代码来自外部,而到了2025年,企业数字服务中80%的代码将来自外部,更多的模块化软件随之产生。
企业不仅要重视自身研发的方案,更要重视来自外部的程序,这就需要找到一个内、外部的平衡点,善于通过API调用并与现有业务融合。
我很喜欢的一名科技博主Joel在他的博客Joel on software中,也强调过类似的视野转变。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应该要善用别人的工作成果,但是有时也会患上“非自主开发综合症”。
Joel很精辟的谈论了我们常常会遇到,而且是战略级的问题:到底是自己开发,还是用别人现成的?
Joel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这是你的核心业务,如果程序开发团队能做好,或者不会明显比别人差,那么即便会耗费很大的精力,还是要保证自己来做。
当然如果自己搞不定,那还是多快好省的使用第三方的为好。
如果继续追问,什么是核心业务,应该如何选择?
这时开头漫画中的大卫·李嘉图就要登场了,他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虽然最初被用于国际贸易领域,但后来发现地区、家庭、企业甚至个人都可以有效运用,建立自身的比较优势,因此从未被颠覆,生命力相当顽强。
李嘉图认为,如果每个个体,都集中生产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那种产品,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放在那些放弃的机会最小的,也就是成本最小的那些生产活动上面去,与外界进行能力交易。这时候,整个社会总的产量就会达到最大。
API可以作为这种能力交易的手段之一。
也许,用好API还有可能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